台灣山藥超強養生術!達人教你挑出會黏又補的冬季聖品
最近早晚溫差大到讓人吃不消,這種時候最適合來碗熱呼呼的山藥排骨湯!但你知道菜市場裡擺著的白山藥、紫山藥、日本山藥到底差在哪嗎?為什麼有些山藥煮起來特別黏?今天就來教大家從挑選到料理的完整攻略~
山藥黏液藏玄機!4大營養素解析
先別看山藥白白淨淨好像沒什麼,它可是中醫師口中的「窮人燕窩」!切開時會牽絲的黏液才是精華所在,這些黏糊糊的東西其實是…
1. 天然荷爾蒙製造機
山藥含有的「去氫表雄固酮」根本就是身體的青春之源!這個厲害的成分可以轉化成睪固酮和雌激素,幫熟男熟女維持好氣色。但大家最常問:「有乳腺問題可以吃嗎?」營養師說只要不是吃濃縮萃取物,每週1-2次煮湯完全OK!
2. 腸道清道夫
黏多醣這種好東西可不是到處都有~它能讓腸子動起來,把宿便清光光。重點是這種黏黏的物質還能包覆腸壁,降低大腸長息肉跟癌變的風險,根本是上班族外食族的救星!
3. 免疫大補帖
最近病毒這麼猖狂,山藥裡的免疫球蛋白可以活化T細胞跟自然殺手細胞。偷偷告訴大家,選對山藥品種,黏液越多免疫效果越好喔!
4. 甲狀腺的好朋友
100克山藥就含有140mg碘,對於常手腳冰冷、代謝差的水水們特別有用。但要注意如果是甲狀腺亢進的人,吃之前要先問醫生啦~
市場挑山藥實戰教學
每次買山藥都像在賭博?跟著老菜販的秘訣走就對了!
㊙️ 形狀要像保齡球瓶
- 又胖又直的山藥代表生長環境好
- 頭尾粗細差異太大的可能是「壓力大」的山藥,養分分布不均
- 表面有坑洞或鬚根太多?這種通常纖維比較粗
㊙️ 表皮會呼吸才新鮮
- 好的山藥皮摸起來像嬰兒臉頰,帶點自然濕潤感
- 顏色要選淺褐色帶點粉感,太白可能是泡過藥水
- 放在手心要有「沉甸甸」的感覺,水分才夠!
㊙️ 切口看真相
- 現切的山藥剖面會微微滲出黏液
- 肉色要均勻,太白或發黃都不對勁
- 聞起來有土腥味是正常的,但如果有酸味絕對不能買!
山藥保存終極版
買回家的山藥別急著塞冰箱!跟著這樣做放3個月都新鮮:
- 完整山藥:用報紙包好放在「陰暗角落」,溫度維持15-20度最理想
- 切過的山藥:
- 切口擦乾後用「廚房紙巾+橡皮筋」包住
- 裝進密封袋時要「擠出所有空氣」
- 冷藏時記得「切口朝上」放,避免黏液流失
- 冷凍保存法:切塊後泡檸檬水3分鐘,瀝乾裝袋冷凍,煮湯時不用退冰直接下鍋
料理山藥不手癢的3種神招
每次削皮都癢到想罵人?試試這些婆婆媽媽秘方:
✨ 蒸煮去黏液法
- 整根山藥帶皮沖洗乾淨
- 水裡加2大匙白醋煮滾
- 山藥下水煮1分鐘馬上撈起
- 沖冷水後輕鬆撕皮,完全不黏手!
✨ 微波神速法
- 山藥切段用濕紙巾包住
- 微波600W加熱30秒
- 戴棉手套直接搓洗,皮會自動脫落
✨ 工具防護法
- 在流動水下削皮,讓黏液隨水流走
- 改用湯匙刮皮,比菜刀更順手
- 處理前在手上抹層食用油,事後用肥皂洗乾淨
山藥品種大PK
台灣常見的4大山藥兄弟,你分得清楚嗎?
品種 | 外觀特徵 | 最佳吃法 | 黏液程度 |
---|---|---|---|
白肉山藥 | 皮淺褐、肉雪白 | 燉湯、磨泥 | ★★★★☆ |
紅皮山藥 | 皮紫紅、肉帶紫紋 | 切片清炒 | ★★☆☆☆ |
日本山藥 | 細長像棍子 | 生食涼拌 | ★★★★★ |
紫山藥 | 切面全紫 | 打汁、做甜點 | ★☆☆☆☆ |
下次去市場別再傻傻分不清啦!想要黏液多就選日本品種,想煮湯挑白肉山藥準沒錯~今年冬天把山藥吃好吃滿,讓身體自帶防護罩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