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勇敢女人林葳婕:與乳癌共存的十年,我用傷痕寫下姐妹牽手的故事

🌸 從掛錯科到失去乳房:一個主婦的癌症驚魂記

「那天洗澡摸到硬塊,還以為是生理期前的正常腫脹。」林葳婕回憶39歲確診那年,語氣仍帶著主婦特有的樸實。當時台灣乳癌篩檢觀念尚未普及,她先衝婦產科、再轉直腸外科,像無頭蒼蠅在醫院亂闖。「週五看診、週一開刀,醫生給了十天止痛藥就讓我回家,根本沒人想到是癌症!」

戲劇化的轉折發生在回診當天。原本笑著說「復原良好」的醫師,接完病理科電話後臉色驟變。短短三小時內,她從門診患者變成必須「全乳切除」的急診病患。「手術檯上的無影燈好刺眼,我盯著天花板數磁磚,心裡只想著:兩個孩子放學誰去接?」


👭 26個傻女人組成的「胸前姊妹會」

「化療掉髮時,我先生說像顆滷蛋呢!」林葳婕撩起耳際捲髮,露出頸間淡粉色疤痕。這場病讓她發現台灣醫療體系缺口——專業治療很多,但「剛確診的手足無措」卻沒人接住。她與25位病友組成的志工團,開始在各大醫院「巡邏」:

  • 🏥 帶著熱粥守候在手術室外,給驚慌的家屬最實際溫暖
  • 💌 設計「乳癌新手包」含冷敷墊、義乳襪帶等醫護沒說的小物
  • 🎨 開辦「彩妝療癒課」教姊妹畫眉遮蓋化療後的稀疏眉毛

「我們是『過來人』,懂那種半夜摸到腫塊發抖的恐懼。」最讓她們心疼的,是許多阿嬤輩患者不敢告訴家人,獨自拎著行李來住院。


🎗️ 粉紅絲帶進校園:從D罩杯女孩到更年期阿姨都要懂的事

「台灣女人常把健康當抽獎,等到出事了才拜遍神明!」協會推動的校園講座充滿「實戰教學」:

  1. 每月自摸教學:用矽膠模型教20歲女生分辨「正常硬塊vs.惡性腫塊」
  2. 內衣選擇指南:現場解開鋼圈內衣對淋巴的壓迫危機
  3. 生育風險評估:解析人工流產與賀爾蒙藥物的關聯數據

「有小女生聽完哭著說,終於看懂媽媽化療時為什麼暴躁。」林葳婕翻出協會製作的生理期追蹤手帳,內頁插畫教你從經血顏色判讀貧血指數。


💪 傷痕是勇氣的勳章:那些醫院沒教的「癌後人生」

「切除乳房後,我三年不敢照鏡子。」如今能侃侃而談的林葳婕,在協會推動「傷痕攝影展」。她們找來專業攝影師,拍下姊妹們的術後身體——有的刺上豔麗牡丹遮疤,有的坦然露出如月球表面的放射治療痕。

最震撼的課程是「性愛復健班」:從義乳材質挑選到親密姿勢調整,由70歲志工阿霞姨示範:「癌症奪不走女人追求幸福的權利,就算只剩單邊乳房,照樣能把老伴迷得暈頭轉向!」


🌈 從病友到戰友:台灣癌症支持網絡的誕生

「當初26個姊妹,現在有8個去當天使了。」林葳婕撫摸胸前的粉紅絲帶徽章,那是過世戰友們的遺物拼成的。如今她們擴展成「台灣癌症病友聯盟」,首創癌友急難救助金喪葬禮儀支援

「抗癌不是拚存活率,是學習帶著傷口繼續生活。」採訪尾聲,她展示手機裡存的「遺願清單」——陪女兒拍婚紗、帶孫子泡溫泉、在協會頂樓種滿紫藤花。每個心願旁都註記著:「若我先離開,請某某姊妹接手完成。」

窗外夕陽把她的白髮染成金粉,胸前絲帶閃著微光。這不是個戰勝癌症的故事,而是關於如何與疾病溫柔共存的生命啟示。

分類:生活智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