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燒處理新觀念!先觀察再送醫的關鍵技巧
最近台灣出現多起兒童確診併發腦炎案例,讓不少家長聽到孩子發燒就緊張到不行。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特別提醒:「衝急診不一定是最好選擇」,並分享更完整的居家觀察技巧。
𝟓步驟居家評估法(圖解版)
❶ 活力檢測:比體溫更重要
- 3個月以上嬰幼兒:即使燒到40度,只要還能玩玩具、會討抱抱,可先觀察
- 互動測試:用孩子喜歡的零食或玩具測試反應靈敏度
- 睡眠監測:紀錄午睡與夜間睡眠總時數是否異常增加
❷ 降溫技巧:物理性退燒這樣做
- 溫水澡黃金比例:32-34℃水溫+10分鐘浸泡,特別加強頸動脈、腋下部位
- 退熱貼使用時機:建議貼在「後頸部」效果比額頭更好
- 冰枕使用禁忌:出現寒顫發抖要立即停止
❸ 快篩時機:別浪費試劑
- 最佳採檢時間:發燒後12-24小時準確度最高
- 特殊採樣法:同時刮拭兩側扁桃腺提高陽性率
- 偽陰性處理:隔8小時再驗+紀錄症狀變化影片
❹ 視訊問診準備清單
- 體溫變化曲線圖(每2小時紀錄)
- 24小時進食/排泄紀錄
- 10秒咳嗽聲錄音檔
- 皮膚/舌頭特寫照片
- 活動力短影片(30秒為佳)
❺ 藥物使用原則
- 退燒藥間隔:不同成分可交替使用,但需間隔2小時
- 塞劑使用時機:嘔吐無法進食時才考慮
- 地塞米松禁忌:未確認病因前勿自行服用類固醇
𝟑𝟎大危險徵兆圖鑑(附送醫時機表)
🚨立即送醫紅色警訊
▎神經系統異常
- 眼球上吊:黑眼珠向上翻轉超過3秒
- 肌躍型抽搐:突然全身彈跳像被嚇到
- 步態失調:走路歪斜如喝醉酒
▎呼吸功能異常
- 肋骨凹陷:吸氣時鎖骨下方明顯下陷
- 鼻翼搧動:呼吸時鼻孔明顯擴張
- 哮吼咳嗽:狗吠般空洞咳聲
🟡觀察6小時黃燈症狀
⚠️ 小便量減少(學童<3次/天) ⚠️ 哭泣無淚+嘴唇乾裂 ⚠️ 高燒伴隨手腳冰冷 ⚠️ 異常嗜睡但可被喚醒
特殊族群照護要點
👶 0-3個月新生兒
- 發燒定義:肛溫>38℃即需掛急診
- 送醫準備包:備妥住院用品+媽媽手冊
- 路上照護:採「袋鼠式護理」維持體溫
🧒慢性病童
- 心臟病:留意指尖/嘴唇發紫
- 氣喘兒:準備急救吸入器
- 糖尿病:每小時監測血糖值
急診替代方案
▎各縣市「兒童綠色通道」清單 ▎24小時藥局地圖(可代送處方) ▎居家靜脈注射特約院所
最後醫師強調:「發燒是免疫系統作戰的正常反應,重點在觀察整體狀態。記得每天量3次基礎體溫,建立孩子自己的健康數據庫喔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