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睛周圍長小顆粒?先別急著擠!皮膚科醫師教你分辨8種類型
最近照鏡子發現眼周冒出白白的小顆粒,怎麼擦眼霜都沒用?這些「違章建築」其實分很多種,快來看看你屬於哪一種!
▍皮膚常見的8種眼周顆粒解析
1. 皮膚息肉(軟纖維瘤)
- 長相:膚色小肉球,摸起來軟軟的
- 位置:特別愛長在眼皮、脖子皺摺處
- 成因:老化、懷孕荷爾蒙變化、常揉眼睛
- 處理:數量少可雷射去除,預防要減少摩擦
2. 汗管瘤
- 特徵:半透明小丘疹,會越長越多顆
- 位置:下眼瞼最容易出現
- 關鍵原因:體質影響!女生青春期後好發
- 治療:二氧化碳雷射效果佳,但可能復發
3. 粟粒腫(內包粉刺)
- 外觀:像白色芝麻粒,常被誤認粉刺
- 形成原因:角質堆積+皮脂分泌異常
- 新生兒也會長:約40%寶寶會自然消失
- 處理技巧:大顆用無菌針挑開,小顆擦A酸藥膏
4. 扁平疣
- 危險特徵:表面粗糙、會傳染!
- 顏色:咖啡色或膚色扁平突起
- 治療必要:冷凍治療+擦抗病毒藥膏
- 注意:避免抓搔會擴散成整排
5. 黑色丘疹皮膚病
- 辨識重點:咖啡色粗糙小點
- 成因解析:紫外線傷害+角質過度增生
- 保養對策:加強防曬+定期去角質
6. 小汗腺汗囊瘤
- 特殊變化:夏天變大、冬天縮小
- 形成原理:汗腺阻塞形成小水囊
- 處理建議:保持涼爽,嚴重可雷射
7. 皮脂腺增生
- 中老年常見:黃白色凸起帶凹陷
- 改善方法:口服A酸效果最佳
- 日常保養:選擇清爽型眼周產品
8. 眼瞼黃斑瘤
- 警訊特徵:黃色柔軟斑塊
- 位置:靠近鼻樑的上眼皮
- 隱藏風險:可能與膽固醇有關
- 治療方式:需配合抽血檢查+雷射去除
▍常見迷思破解
-
迷思1:「擦太滋潤眼霜會長脂肪粒?」 → 醫師打臉:醫學沒有「脂肪粒」這名詞!
-
迷思2:「美容院說用XX產品就能消除?」 → 真相:這些顆粒都在真皮層,保養品根本搆不到
▍治療前必知3件事
- 雷射修復期可能反黑,術後要嚴格防曬
- 深層治療可能留凹陷疤,需專業評估
- 千萬別自己用針亂挑!小心感染留疤
▍日常預防5要訣
- 化妝棉輕拍卸妝,避免用力摩擦
- 眼周保養品用量「米粒大」就夠
- 定期更換枕頭套減少細菌滋生
- 戴太陽眼鏡加強紫外線防護
- 發現異常盡早找皮膚科醫師
皮膚科醫師邱足滿特別提醒:「這些小顆粒九成以上都是良性,但亂處理可能愈弄愈糟。與其聽信偏方,不如先搞清楚類型再對症下藥!」